正所谓,生老病死,随礼文化贯穿其中,花费动辄数千,但未免有500元之尴尬。
520大礼三万六,700大礼太寒酸,1000刚及格。小李副主管最近被白事随礼难住了。到底要给谁掏钱多少才能在官场上讨个好,职场生存手册急缺这一章。
白事随礼金额往往折射出人际关系安全感:送少被轻视,送多怕人穷,送多些又被算计。老张家白事,随礼金额不等,带动朋友关系微妙变化:
老李:500元,下起头来没人察觉
老王:800元,被同学评价“攀比敏感期恶性发展”
小刘:调查1000元,被同乡单位开玩笑:“您这礼数懂点意思,就是加了一半水分”
想想邀请老领导吃饭那件小事:
“老总这些年没参加过我的宴请…这哪行?孝道是靠引力牵引的,需要物质基础打底...无它法子,总得准备2888吧,不然场面话都说不圆。”
白事随礼金额随意一点点,就如同刺向熟人圈子的一把刀子。传统文化角度,大办筵席是要广而告之的,而500元实在是:
一不吉利,属社会学意义上的数字盲区(中五和尚没糖吃)
二不体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八年”般窘迫
三不通行,“不是不可,欺鬼好看不结实”
民间智慧中,白事随礼讲究三不碰:阴历前七不过礼,白事未出五七不补送,收礼不念名字这是规矩
在熟人社会经济模型下,份子钱实则不是经济,是对人情杠杆的刻度校准:
以500元白事礼金换算:
传统烟酒:茅台飞天(637元)+白沙(80元)+中轻高档五件套
纸品价值:800元+水晶棺木六件套
礼仪服务:主持人一对+后续15次社交打点
“人情似纸谢不该,说多税少不吃亏。
拿来八百权且寄,亲疏原来皆有为。”这首民间小调,竟是人生七百字真言:
总是收轻则生嫌弃,送重则遭计利。凡事身量要得当,莫行坦途莫问西。
小罗智破随礼局:“三步走足以镇宅——先预估满汉全席价格,估算掉半截,千万留红包档口”
独家见解:在人人可直播的时代,身份已经物化。微信群里的对话比纸贵,不再是随礼说了算,真正的输赢,是在平台流量战争中惊心动魄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