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丧者心理-石桥铺殡仪
丧户失去朝夕相处的亲人,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必然会造成相当的心理冲击,产生一些复杂的心理反应,在突发性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尤其如此。丧户也是社会成员,社会人对于殡葬的心理,如晦气心理、邻避心理、鄙视心理等,他们可能都有。正处于丧期的丧户,正在近距离地感受死亡事件,他们的心情更为复杂,对死亡、对人生的感受更为深刻。
(一)悲痛心理
由死亡事件而造成的悲伤、痛心通常发生在核心家庭成员之中。古人讲“生离死别”,喻为人生的两大伤心事。在交通、通信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离”已不再造成人们很大的伤感,但“死别”仍然是人们难以逾越的一道感情上、心理上的门槛。死亡总是人世间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因为它意味着自己的一位亲人一去不复返了。当然,不同人的死亡对于家庭中不同成员造成的冲击是不一样的,家庭各成员的悲痛程度会有不同。
多病的老人去世时,逝者子女的年纪一般也不小了,由此产生的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心理。一位中年父亲的突然死亡会使家庭顿时失去经法上的支柱,而一位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中年父亲的去世还可能导致其家庭的社会政治地位无可挽回的没落,一种严重的挫折感可能会长期笼罩在子女们的心头,伴随其成长,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在今后的岁月中都将面临考验。年轻人或小孩的死亡对他们父母亲的心理创伤又最为深刻,此即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子女是父母生活的全部希望所在,他们的死亡很容易毁掉他们父母的后半生。在殡仪馆可以看到伤痛欲绝的白发父母,他们那痛苦而绝望的哭叫声令人刻骨铭心。
(二)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指家庭成员对自己亡故的亲人心存恐惧。恐惧的原因有二:一是逝者难看,意外死亡者尤其如此;二是害怕逝者鬼魂,如果生者曾冒犯过逝者,这一恐惧感就会更强烈。家属们的此类心理都要影响到他们的治丧活动。很多家属不敢看因交通、凶杀等非正常死亡的自己亲人的遗体,因为这些遗体确实难以入目,需要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行。这也是殡葬整容服务的必要性所在。
(三)神秘心理
神秘心理是指家属对逝者的遗体以及死亡事件感到神秘莫测,难以理解或不愿接受。对至亲者的死亡产生神秘感的原因大约有二:其一,对死亡的无知,对鬼魂的恐惧,将逝者神化,因而产生神秘心理,这是认识论根源。其二,对至亲的挚爱,心理上难以接受逝者突然地、永远地离开这是情感上的根源
(四)报恩(内疚)心理
殡葬中的报恩心理指人们对抚育自己成人的亲人怀有一种怀念、感恩或内疚的心态,力图予以报偿的心理。
报恩心理通常与内疚心理相联系。报恩心理有时又表现为赎罪心理。这一心理驱使人们尽力操办丧事并按时祭奠,否则会有对不住逝者之感。
中国的殡葬活动以孝道报恩为文化基础。孝道及其尊崇逝者(所谓“逝者为大”)的奥论力量相当强大。
(五)依恋心理
依恋心理是指人们对于与自己关系密切者、崇敬者所产生的依赖、怀念的心理状态。生者对逝者的依恋心理表现为感性的和理性的两种形态。感性依恋指人们对去世的亲人从感情上难以割舍。对至亲逝者的依恋心理是正常现象,但如果长时期不能摆脱出来,则是一个人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尤其是在成年人身上如果影响到正常生活,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对逝者理性上的依恋,这里的“理性”只是相对而言,指生者对逝者的丰功伟业、人格、智慧等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
(六)炫耀心理
炫耀是人希望在自己的人际圈子中展示自己优越性的心理状态,俗称“露一手”。它是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生成的一类心理本能。赖以炫耀的本钱可以是钱、物、社会地位、人缘关系、姿色、才智等。总之,只要是超出他人而又为他人认同的“优越性”都可以成为炫耀的本钱。
殡葬活动是生者所进行的,并且是办给生者看的,操办丧事要耗费相当的财富,动用相当的人际关系,因而,在任何时代,办丧事都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财富、社会地位、家族势力、人情厚薄及个人能力等的一次综合检验。以丧事炫耀于人是中国民俗中最坏的传统之一。
(七)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从炫耀心理而来,均源于人们的虚荣心。两者的差别在于炫耀是少数突出分子的心理状态,攀比则是那些羡慕、认同此类壮举的大多数民众的心理状态。前者为主动形态,后者为被动形态。
中国人是一个在世界上颇有爱面子名声的民族,这在丧事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的殡葬心理中,一些人总是力图超越他人,以此炫耀自己的不同凡响。殡葬攀比和炫耀是社会风气普遍走向虚浮、奢靡的产物,同时又加剧了社会的这一精神上的堕落。
(八)宣泄心理
宣泄心理是人们急欲发泄以求一快的心理状态,其意义在于重建心理平衡。人们在单调而繁重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挫折、委屈、烦恼、郁闷、愤恨等各种不良情绪,因为随意发泄会带来不良后果而常积压于心中,丧事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机会。
棺材(盛放遗体的箱子)
从业者
黑玉骨灰盒
挽联大全之四字挽联
广州
香烛
长明灯由来
骨入
流程
如何分辨墓碑材质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