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系血亲的纽带
古代丧葬中有许多都是以家族公墓出现的,家中人死亡不入祖墓视为其被家庭抛弃,在丧葬中,不仅家里为其守丧戴孝,外村的旁系人员也会远来吊唁,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一个大家族在地域上的分裂而导致的疏远,用丧葬将其捆绑在一起,使其不忘其属于同一血脉。正是通过丧葬习俗,“从而进一步认同和强调这种血缘或者家族关系,增强了氏族或家族内部的团结,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显示了族人集体的力量,同时还能起到教育本族成员、强化其亲缘观念的作用。”
重庆公墓,重庆丧葬一条龙
2、强化社会伦理规范
在古代,伦理制度倍受重视,送丧则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亲属所要尽的责任与道德。因此,丧葬不仅仅是安葬死者,而且还可以强化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史云:“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葬,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大戴礼记·盛德知可见,丧祭可以强化人们的仁爱之心和行孝之道。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丧葬习俗受着三纲五常的规范,受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指导,其最终还是在维护和封建统治的秩序。譬如:丧葬习俗中的五服制度,它奉行“尊尊”、“亲亲”的原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贫苦农民,父权是其中心,父族之孝重于母族,以嫡庶关系而言,嫡尊庶卑,故嫡系之孝明显重于庶系之孝。家庭成员死亡的,不论长幼,依据“亲亲”的制度,其他家庭成员都应该为之披麻戴孝。统治者通过家服制度与国服相结合,将人们与国家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其封建统治。
4、扬善抑恶
古代由于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丧葬上,也有着扬善惩恶的表现。其最明显的则是古代帝王死后的溢号,古人根据帝王的功绩与过错在其死后为其取溢号以祭奠。如果某人生前多行善政,有功于社翟,有德于黎民,其死后就会以美溢流芳百世;否则,就会以恶溢镶嵌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而,丧葬也是社会惩恶扬善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