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下午,(北京)东郊殡仪馆举办2024年公众开放日活动。今年,东郊殡仪馆创新推出“生命驿站”,利用科技手段面向公众开展生命文化教育。
走进“生命驿站”,迎面是五面大屏幕组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体验者坐在交互座椅上,戴上VR眼镜和耳机,灯光熄灭,一场名为《生命的终章:一分钟的永恒》的体验之旅随之开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体验者将感受到生命从结束到回归自然的全过程。
“逝者已逝,生命虽然结束,但在人们心中依然熠熠生辉。”工作人员介绍,“生命驿站”不同于传统的生命体验馆,而是采用多媒体和VR技术等科技手段,让体验者在短短一分钟内,沉浸式体验“身后事”的全过程,从而感悟生命的意义。
据介绍,东郊殡仪馆在做好专业服务的同时,注重生命科普和文化教育,从“遗体处理者”向“生命文化传承者”转变,从“专注于逝者”向“专注于生者”转变,提倡移风易俗、厚养薄葬。作为科技赋能殡葬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最新成果,“生命驿站”一经推出,就深受各界好评。今年清明期间,东郊殡仪馆还推出免费丧礼策划、心理抚慰、代为祭扫等40项便民惠民措施。
当天,一群大学生也受邀参加开放日活动,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走进殡仪馆。“这里没有想象中那种阴冷的感觉,反而很有人情味。”来自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大一学生丁张琪荟说。她表示,作为一名“殡葬专业”的学生,她感到很受触动,“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即将从事的行业,也找到了学习的目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王琪鹏,安旭东3月22日下午,北京市东郊殡仪馆用生命文化舞蹈及情景剧《勋章》拉开了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序幕。
情景剧《勋章》展示了工作人员以共情、陪伴、策划、整容、火化、抚慰等殡仪专业模式,帮助一位92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完成体内弹壳的保留和面容修复的丧事活动全过程。通过剧情演绎,全方位展示了东郊殡仪馆日常规范管理和服务标准,以及在满足家属个性化需求中展现出的“亲情陪伴、服务无限”的人文情怀。
观看完仪式后,大家一起走进殡仪馆,近距离了解作为市属殡仪馆的服务设施、观摩一站式的服务流程,体验科技赋能下的殡葬文化和生命教育,全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和现代服务相结合的新成效。
据了解,近一年来,市东郊殡仪馆聚焦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夯实服务保障基础,持续厚植为民情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发挥国家一级殡仪馆的作用,受到首都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属地社区群众、社会工作者、行风监督员等1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下调了18种丧葬商品价格,加强了节地生态殡葬的宣传和服务配套,在今年清明节期间集中推出了丧葬商品优惠10%、免费提供丧礼策划、骨灰祭奠室、骨灰寄存格位花篮换新、代祭、心理抚慰等40项便民惠民措施,系列化惠民举措更加务实,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坚持用先进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精心打造东郊特色殡葬文化,重点实现“两个转变”,即:从“遗体处理者”向“生命文化传承者”转变,强化职业认同、敬业精神;从“专注于逝者”向“专注于生者”转变,强化移风易俗、厚养薄葬。为此,东郊殡仪馆创新“阳光洽谈”模式,设立“群众咨询室”,拓展水溶祭祀和入炉火化仪式,推出对外服务智能平台,规范智能收费系统;建立殡社联动机制,将社会工作方法融入殡葬服务,开展专业化的悲伤辅导;精心打造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运用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发的生命文化体验馆,让民众沉浸式感受生命起源、殡葬仪式、丧葬礼俗等,以科技赋能推广生命科普和文化教育,帮助公众以更多元、深入的方式接触生命教育,促使人们以更理性、平和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离去和丧亲之痛,促进殡葬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助力社会心理建设和中华传统优秀殡葬文化的传承。注重提升专业素养,积极构建以遗体接运师、遗体整容师、遗体火化师、殡仪服务员、骨灰管理员为主体的“三师两员”队伍建设体系。按照“请进来、走出去、调研学、论坛讲、实践磨”的思路,结合岗位特点,加强学习深造、技能培训、参赛历练,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服务技能。发挥“卫艳茹大师工作室”作用,培树康宁整容美护工作室等其他技能大师工作,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持续强化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该馆已有86人取得相关殡葬技能等级证书,2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1人获得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1人被评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根据市民政局对市属殡仪馆环境形象改造提升工作部署,按照“庄严肃穆、整洁有序、文明规范”要求,围绕“抓、治、管”一体化推进,通过“拆、建、改”等措施,坚持“软、硬”件两手抓,完成了功能区域划分、火化机尾气后处理系统、车间新风系统、告别厅、遗体整容美护区、牌匾路标等优化改造,环境形象发生显著变化。
穴中
石桥铺火葬场电话多少
财富
象征
殡葬一条龙
黑檀木骨灰盒多少钱?
鞭炮
点火
灵堂
公益性